杜淑慧
天氣變得越來越極端?以前我們也許「氣候變遷」只是環保議題,但現在根本變成「生存問題」,而且此一現象已經是新常態,不僅是關心環保的人才會在意,身處於現今環境下的我們更應該警醒。
面對2026年秋冬,世界正加速邁向一場價值與行為的重組。極端氣候、AI浪潮與數位信任危機接連襲來,人們重新思考「什麼才是未來真正需要的能力」。在這個AI全面滲透與焦慮升高的時代,「未來力」不再是一個抽象概念,而是形塑生活、產業與文化樣貌的核心動能。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的報告,因為極端高溫,全球面臨健康風險的勞動力已經增加了70%!很多工作環境都會變得十分危險。
這還不只是健康問題,經濟損失也超級驚人。根據英國全球專業服務和管理諮詢公司怡安集團(Aon)的《氣候與災難見解報告》指出,2024年全球因為自然災害,損失了高達3680億美元!氣候帶來的劇烈[影響,現在連一般消費者都開始關心這件事。
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調查發現,有56%的人每週甚至每天都會想到氣候變遷的影響。企業也開始調整策略,因為氣候變遷已經影響到大家的消費習慣了。美商愛德曼公關顧問公司(Edelman)的調查還發現,有59%的人希望企業推出安全、易用,能適應氣候變遷的產品。
source:Edelman
也就是說不只是環保商品,連一般商品都要考慮高溫、污染等氣候影響。現在很多品牌已經開始把氣候變遷當成健康問題來看,推出一些能應對極端天氣的產品,像是抗熱材質的衣服、空氣淨化設備,甚至連食物保存方式也要改變。企業如果不跟上這個趨勢,可能很快就會被市場淘汰了。
最近日本專注於生產空調服裝的Kuchofuku以及機能品牌Meanswhile推出了一款空調夾克,內建微型風扇,能在高溫下保持涼爽。這款空調夾克目前供不應求,市場需求極大。品牌已經計畫將生產量擴大三倍,以應對日益增長的需求。面對極端高溫天氣,這項創新設計受到了消費者的熱烈歡迎,提供了非常實用的解決方案。
source: meanswhile
此外,日本設計師品牌Anrealage的2025春夏系列也和日本空調服品牌KUCHOFUKU合作,服裝內的風扇啟動,布料隨之膨脹,提供冷卻功能;風扇關閉,衣物就會變回日常服裝。
source:Anrealage
迎接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確實需要更前瞻的技術來塑造未來。
另一個案例是西班牙公司Extreme Heat推出的智慧降溫APP「Extrema」,可以估算城市各地區的溫度、濕度以及不適指數,並提供降溫建議,像是前往附近的公園、遮陽路線或空調場所。這類科技不僅提升了人們的舒適度,還有助於在智慧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成為未來應對極端氣候的必備工具。
source:Extrema
不合常規的新常態:混亂中的秩序重建
在極端氣候頻繁發生與地緣政治衝突加劇的當下,全球民眾對於「適應力」與「彈性美學」的需求愈發強烈。當自然與社會秩序持續動盪,人類開始以創新設計回應不確定性,「韌性」不僅成為新美學,更是生活的基本條件。設計不再只是表象的美感追求,而是面對「異常即日常」未來的適應機制。
現在大家都在談「永續發展」,但品牌應該怎麼做才算真的符合這個概念?關鍵就在於「有機思維」(Organic Thinking),也就是品牌應該跟自然有更緊密的連結,從大自然汲取靈感,設計出能讓人和環境共存共榮的產品。以下我們將舉幾個案例說明:
.孟加拉的一家綠色工廠Karupannya Rangpur Factory,他們在建築設計上做了很多優化,像是增加自然採光、設計開放式空間,甚至規劃了花園。這樣不但提升資源的利用效率,也改善空氣品質,降低環境溫度,既讓員工的工作環境更舒適,能源成本也跟著下降。既環保又能減少支出!
source:Karupannya Rangpur Factory
.英國中央聖馬丁學院生物設計師Christopher Bellamy開發的「清晰生命」(Lucid Life)計畫,利用生物發光藻類製作夜間可見的防護裝備,例如夜泳防護服裝。這種技術不但環保,還能提高戶外活動的安全性。
source:Christopher Bellamy
無論是與自然共榮的工廠,還是在夜晚能夠發光的泳衣,這些創新手法都充滿了未來感,現在的永續設計不只是理想,而是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AI 應用趨勢】不只影響工作,更深入生活
現在AI發展得超快,市場規模也跟著大幅成長。
根據美國高德納諮詢公司(Gartner)的預測,到2027年,全球AI市場預計會成長20.4%,達到2979億美元,幾乎是一路狂飆!
但即便未來市場看好,一般民眾對於AI的使用真的熟悉嗎?
根據法國益普索市場研究公司(Ipsos)針對全球對AI認知度的調查《Ipsos AI Monitor 2024》顯示,全球67%的消費者說自己「非常了解AI」,但其實只有52%的人真的知道怎麼用AI技術。換句話說,很多人對AI有概念,但實際應用還是有落差。
另一邊,英國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KPMG)的調查報告指出,61%的消費者對AI是「謹慎信任」,也就是說,他們不完全排斥,但還是會小心翼翼地使用。畢竟,AI的功能越來越強,人們也開始思考—「我們該怎麼確保科技是來幫助我們,而不是取代我們。」
source:Ipsos AI Monitor
AI的任務應該是更貼近人類需求,而不是讓AI主導一切。
例如美國新創公司Rabbit推出的Rabbit-R1,它是一款與Teenage Engineering合作的AI驅動智慧助理,用戶能打造個人化的AI助手,就像私人秘書一樣自然對話,而不是一個冷冰冰的機器人。
source:Rabbit
此外,AI不只影響工作,現在連我們的交友和社交模式也開始被AI改變了。
日本政府就推出了一款AI驅動的交友應用程式「Tokyo Enmusubi APP」,希望透過AI分析,幫助單身人士找到合適的另一半,提高結婚率和生育率。
source:Tokyo Enmusubi APP
【AIX匠人精神】人類與科技創新應用迎來雙贏
雖說AI為我們帶來了不一樣的生活且無所不在,但人們有時候還是想要適時遠離科技。
荷蘭釀酒公司海尼根(Heineken)就很有創意!他們攜手美國潮流選貨店Bodega和歐洲行動新創公司Human Mobile Devices(HMD),推出了一款「無聊手機」(Boring Phone),不能上網,只能打電話和傳簡訊,目標就是讓人們在社交場合能專注於當下,而不是一直滑手機。
source:Heineken
所以,企業如果想要讓科技更貼近人們的生活,就要更有適應性和在地化。例如,長期推動墨西哥傳統手工藝的當地新創公司Someone Somewhere,藉助人工智慧新創公司Stability AI所開發的以文生圖AI模型「Satble Diffusion」,和傳統手工藝結合,幫助鄉村工匠設計產品。他們先是收集工匠們的作品照片,加上標籤丟給AI進行大量的訓練後,幾分鐘內就可以產生多張設計圖,之後由Someone Somewhere內部評估,在確保符合當地工藝特質與工匠能夠製作的情況下,再將提案交給企業客戶,以此協助鄉村工匠們可以加速獲得更大的市場。甚至,他們還跟adidas合作推出特別版球衣,讓工匠能獲得公平的工作機會。
source:IG @Adidasmx
比利時未來鞋業基金會(Future Footwear Foundation)開發了一款3D列印鞋,靈感來自全球住民的赤腳行走方式,以生物力學結合赤腳演算法,不只很舒適,還保留了傳統手工藝的特色。
source:Future Footwear Foundation
無獨有偶,土耳其藝術家Refik Anadol也和巴西原住民(Yawanawa)部落合作,運用AI和即時資料,創作了一系列NFT數據藝術,把亞馬遜雨林的環境變化轉換成視覺與聲音,讓科技和自然文化完美結合。
source:IG @refikanadol
當科技逐漸融合不同文化,就變得越來越貼近生活!AI不只是改變產業,也正在重新塑造我們的生活方式!
數位隱私意識升溫:去中心化與信任重構
隨著AI和數據科技的發展,隱私問題已經不僅是個人的問題,企業和政府也面臨挑戰。
在AI與資料無所不在的時代,數位隱私已成為關鍵議題,信任也成為品牌競爭的核心。當資料收集日益普及,使用者不再只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積極主張「資料主權」與「數據倫理」的行動者。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已不再建構於廣告話術,而是取決於資訊透明度與是否尊重個人數據。
隨著科技進步,隱私風險也增加。根據美國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報告顯示,全球數據洩露的平均成本上升了10%,已達到488萬美元。而美國思科系統公司(CISCO)的消費者調查也發現,現在有87%的人關心隱私問題,其中81% 願意採取行動來保護自己的數據。這顯示人們對隱私的重視程度已經來到新高點。
網路隱私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但與此同時,隱私悖論(privacy paradox)正在發生。數據隱私是美國人最關心的問題,人們一方面需要更好的數據保護,像是美國有86%的人說自己在意數據隱私;但世代卻更願意分享個資,代表企業不能只是簡單地提高隱私標準,而是要更強調透明度和使用者的控制權,讓用戶能自己決定哪些資訊可以分享。
所以,企業應該要更主動提供民眾選擇的權利。像來自巴拿馬軟體開發公司Galactica Network以第1層區塊鏈為解決方案,透過「零知識證明的實名認證」(Zero-knowledge Know Your Customer,所謂zkKYC並不是完全沒有實名認證,而是追求資訊揭露最小化,且能由每個人自主授權)技術,讓用戶可以加密個資,避免不必要的數據洩露。
另外,Google和電玩公司Roblox也聯手推出「Be Internet Awesome」計畫,旨在為孩子們提供工具和教育,幫助小朋友學習如何保護自己的個資,安全地在網上探索、成長和玩耍。
source:Be internet awesome
除了個資保護,隱私的價值觀也正發生變化,現在「隱私」已經變成一種「奢侈品」。因為數位世界和現實世界越來越交融,大家無時無刻都在線上,所以真正的隱私反而變得稀有。這也讓許多人開始尋找更安全的社交空間,像是Ghost打造一款既有趣又能尊重用戶隱私需求的應用程式,在匿名體驗中設定額外的防護欄,就是利用「零知識證明」(Zero-knowledge proof,ZKP)系統,期待打造一款既有趣又能尊重用戶隱私需求的應用程式。其他像是一些線下的私人俱樂部,也重新流行起來。
講到個資安全,就不得不提到新的隱私風險:生物數據。2024年MIT麻省理工學院提出腦機介面(BCI)和生物辨識技術,由於這項創新技術發展很快,很多人開始擔心自己的「思想隱私」會不會被企業利用。另外,美國基因測試公司23andMe也曾發生過數據外洩事件,導致700萬用戶的基因資料被公開販售,這真的讓人警惕。
source:MIT
那麼,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的生物數據呢?英國保健與美容用品店DeHealth就利用Web3 技術讓用戶掌握健康資料主權,透過區塊鏈安全儲存、AI 分析與代幣機制實現資料變現與智慧健康管理。
source:DeHealth
另外,美國內衣品牌Savage X Fenty也透過 3D 掃描來提供虛擬試衣服務,但他們不存儲使用者數據,以確保隱私安全。
source:Savagex
面對大家都關心的AI監控,各國政府紛紛在這方面提出新的規範。美國最近就通過了一個新的AI行政命令,目前正在審查120多項AI相關法案。而歐盟也有《人工智慧法案》(AI Act),要求企業必須對AI使用負責,確保透明度。此外,美國的「演算法正義聯盟」(Algorithmic Justice League)也發起了一場運動,反對政府在機場使用臉部辨識技術。
source:European Commission
除了個人隱私,數據運算需要的大量能源消耗也成為重中之重。數據中心的碳排放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議題。根據《衛報》(The Guardian)的分析發現,Google、Meta、和Microsoft的數據中心排放量可能比官方報告的數字高出7.62倍。為了平衡數據安全和環保,美國綠色數據中心和Equinix表示,他們完全依靠綠能來運行數據中心,減少對環境的影響,讓科技發展更永續。
至於一般企業在開發新技術時,也可以透過去中心化身份管理(Decentralized ID),讓使用者掌控自己的數據。例如,去中心化金融(DeFi)指的是一種建立在區塊鏈技術上,並使用智能合約來運作的金融系統。現在DeFi也開始採用一種新的加密模式:「零知識證明」(Zero-knowledge proof,ZKP),可以在不透露資訊本身內容的情況下驗證真偽,確保交易的隱私安全。
另外,以色列線上醫療分享社群Alike Health也採用了去身份化技術,讓用戶可以在健康社群中交流,但不會洩露個資。
由以上案例可知,未來的隱私保護已經不只是個人的選擇,而是政府、企業和整個社會都必須一起面對的課題。隱私的未來不只是要「防守」,更要主動去創造一個更安全、更透明的數據環境!
未來進化論:腦機介面與身心擴增
科技總是讓人感覺冷冰冰的,但如果能從人性化的角度來思考與發展,科技應該可以更有溫度。人類與科技之間的界線正快速模糊,未來的身體將不僅是自然存在,更是強化過的、有感知能力的資訊平台。
「未來力」不再只是行動的能力,而是擴展自我、掌控身心的全方位能力。從腦機介面到神經營養,科技正逐步滲透我們的感知邊界,預示人類即將進入自我升級的時代。
人機界線模糊化:駕馭AI革命的關鍵
美國耶魯大學的Luciano Floridi教授曾說,人工智慧的問題其實是倫理管理與控制。最關鍵的,還是如何讓科技包含同理心和關愛,確保這一波的AI科技革命是以人類的價值、尊嚴與安全為前提。
現今的品牌要確保AI不僅強大,還要能引起情感共鳴,同時可以理解當地文化和需求。
像是美國新創公司Nomic AI開發的開放性模型的聊天機器人GPT4All,是一款可以在地端運行的開放性 AI 語言模型,它提供開源生態系統,讓用戶無需連接外部伺服器即可在自己機器上運行,特別適合關心資料隱私、希望定制和離線運行的人,讓大家輕鬆使用高品質的語言模型。
科技讓使用者擁有更多自主權,因為數據能夠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必依賴大型科技公司的雲端服務,進而提升隱私與安全性。例如南非人工智慧數據新創公司Amini 開發的這款APP「Amini」,利用衛星圖像、感測器資料和AI演算法,為非洲農民提供即時的土壤濕度、監測作物健康、和預測天氣模式等關鍵資訊,透過環境分析和作物資料,協助農民及時調整種植計畫,做出更明智的決策,讓科技在資料匱乏的地區也能發揮作用。這樣的科技不僅有助於經濟發展,還能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質。
source:Amini
另外,荷蘭的跨學科組織FIBER針對數位生態系統提出的「生態計算」(Permacomputing)概念也很新穎,受到生態農業(permaculture)啟發,結合電腦運算(computing),強調最大限度的延長硬體壽命,以及最大限度的減少能源使用,對減少碳足跡很有幫助。Permacomputing的核心包括:硬體再利用、提倡使用低耗能技術和設備、支持分散式計算(如使用小型網路,降低對大型數據中心依賴)、借鑒生態靈感(如模擬自然循環,探索計算中的資源再循環)等。
超人類主義:基因工程、AI、奈米技術下的市場新商機
超人類主義,是一場文化與科學運動,目的在利用基因工程、人工智慧和奈米技術來增強人類的能力,甚至對抗疾病、衰老和死亡。例如,個性化健康方案或認知增強產品,都屬於這個趨勢下的新商機。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預測,全球人口老齡化越來越明顯,到2030年,全球每六個人中就有一位超過60歲。
隨著人口老齡化、人口結構改變,市場對抗衰老和增強健康的需求會越來越大,帶動了新產品的需求,消費者對抗老化、提高認知能力的產品和服務關注度也在增高,進而帶動科學家研究情緒與健康之間的關聯。
瑞士出版的神經科學期刊《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研究指出,皮膚和大腦之間的神經連結對情緒和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響。這些研究幫助我們理解情緒是如何影響消費決策,並且能找出哪些產品或成分可以幫助提升情緒健康。
像Sisley全新推出的護膚品牌 Neuraé,主打護膚品結合神經科學來改善情緒健康,透過多巴胺和血清素等神經調節劑來減少壓力和焦慮對皮膚的影響。宣稱這樣的產品不僅僅是美容護膚,還能對心理健康有所幫助。
source:Neurae
另外,澳洲神經生物學教授Frederic Meunier研究猴頭菇對神經系統的影響,發現猴頭菇中的活性化合物可以促進實驗鼠神經元生長因子的生成,對提升記憶以及認知功能有幫助。
source:Queensland Brain Institute
未來我們的生活可能會有很多新的可能性,健康和科技也會結合得更緊密。來自聖露西亞的長壽健康Rejuve正在運用AI和區塊鏈技術,讓使用者可以貢獻自己的健康數據。透過參與長壽研究,還能藉此獲得健康管理服務。同時因為採用去中心化的方式,也讓人更容易也更安心地接觸各種前瞻的健康技術。
source:RejuveAI
還有來自美國的神經科技公司Synchron,他們開發的腦機介面技術,利用一種類似支架的植入物,放置在大腦運動皮層上方的靜脈中,就可以讀取腦部信號,讓人可以通過意念來控制蘋果 iPhone設備,真正實現「用想的就可以控制設備」,徹底改變人類與裝置的互動方式。
source: Synchron創想新勢力:創意即商機的黃金時代
「品牌創新」是企業要在市場上生存、成長,甚至領先的關鍵!
創意早已跳脫藝術家的專屬舞台,成為品牌與個體的核心競爭力。在創作者經濟持續發酵的當下,「創意即生產力」已正式寫入企業戰略之中。品牌不再只是單向輸出者,而是轉變為與消費者共創內容與價值的參與者。
面對這波創意民主化浪潮,企業積極推動創意工具的普及。根據澳洲平面設計平台Canva以及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的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 Analytic)的《創意成長報告》––(Creativity as a Catalystfor Business Growth)調查發現,96%的企業領導者都認為「創造力」對公司的長期成功很重要。而且,高達94%的受訪者都認為,創意豐富的公司,戰略成長也更快。
source:Canva
創新不只是「加分」,而是「必須」!
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McKinsey)的創新與增長報告中發現,84%的CEO認為「創新文化」對公司成長至關重要。創新不能只是喊口號,而是要讓它變成企業DNA,讓員工可以放心嘗試、實驗,甚至「犯錯」都沒關係,這樣才會有突破。舉例來說,美國材料公司W.L. Gore提出「涉獵時間」(Dabble Time),每週允許員工花半天時間自由探索創新專案,這不但激發創意,也讓很多新技術、新產品誕生。
丹麥時尚品牌Ganni,則是成立「碳小隊」,由來自不同部門的 19 名員工以自身的專長推動減碳行動,把永續發展落實到每個決策裡。
除了企業內部的創新,第28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8)杜拜氣候峰會上,還有一場「2050年的晚餐」,讓AI幫你設計低碳餐點,比如用螞蚱取代羊肉、用藻類取代蔬菜,超有未來感!
總結來說,創新不只是天馬行空的想法或決定「要不要做」,而是要有完整的文化、機制,甚至是體驗,才能讓創新真正落地,推動品牌真正成長!
AI未來潮流:從行銷到零售全面擴張
AI的應用已全面滲透生活,不再只是實驗室的技術展示,而是正在重塑我們日常的消費、娛樂、健康與時尚體驗。它正從單純的「工具」升級為引導行為與情感連結的「體驗引擎」。
AI 不只是「未來趨勢」,而是「現在進行式」
現在AI幾乎無所不在,從行銷、廣告到創意產業都能看到它的影響,與此同時,XR(擴展實境)市場也在快速成長。AI和XR已全面滲透方式顛覆品牌行銷。
英國市場研究公司Forrester的調查顯示,亞太地區85%的B2C行銷人員已經在使用或探索生成式 AI,尤其在廣告行銷上更為顯著,約 60% 的相關從業者已經正式在工作中應用AI了。而在美國,91% 的廣告公司都在研究或使用 AI,媒體機構也有 57% 在應用這項技術。
source:Forrester
權威顧問公司麥肯錫進一步驗證了這個現象。根據麥肯錫的全球調查發現,AI 應用最廣的領域包括行銷、銷售、產品開發和 IT。現在78%的策略師每天都在使用AI,不只是讓廣告更有創意,也大幅提升團隊效率。AI 已經深入時尚、食品、農業,甚至寵物機器人!鐘錶公司卡西歐(Casio)推出的AI寵物機器人Moflin,它有自己的情感變化,可以根據環境和與主人的互動來調整「心情」,讓用戶感受到更真實的陪伴感。
source:Casio Moflin
馬尼拉咖啡館兼咖啡烘焙商Commune跟Google合作,讓AI設計一款新飲品「Bibingka Latte」,然後邀請顧客一起共創新飲品配方。還有美國垂直農業公司Plenty Unlimited,他們建立了全球首座 AI 驅動的垂直農場,利用 AI 最佳化草莓的生長環境,提高農業產量。source:Plenty Unlimited
不只 AI,XR也正改變品牌行銷
德國數據庫公司Statista的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XR市場價值257億美元,預計2028年會成長到418億美元。AR、VR這類技術正快速進入品牌行銷,如美國迪士尼的Disney+ 在混合實境頭戴式電子裝置Apple Vision Pro上推出《如果...?身臨其境的故事》(What If...? An Immersive Story),讓粉絲可以用第一人稱視角進入漫威宇宙。
義大利奢侈時尚品牌 Gucci也用混合現實(MR)技術,讓觀眾透過Apple Vision Pro觀看品牌紀錄片,感受品牌的設計哲學。
source:Apple App Store
運用XR玩行銷,還有奢侈品牌瑞士江詩丹頓(Vacheron Constantin)跟英國哈洛德百貨(Harrods)合作,打造了一部 10 分鐘的 4D 多感官 VR 影片《非凡之旅》(The Exceptional Voyage),除了畫面,還結合了氣味、風力、溫度變化,讓參觀者完全沉浸在奢華世界裡。
source:Xydrobe
所以 AI 和 XR 不再只是行銷工具,而是改變品牌和消費者互動的方式。品牌可以用 「AI + XR」的組合來提升沉浸感,讓消費者產生更強的情感連結,甚至參與共創。同時,這些技術也能幫助品牌解決環保或社會議題,提升品牌價值。智能零售革命:AI驅動的商業效率與消費體驗轉型
在零售產業的營運端中,AI協助品牌洞察消費者偏好、優化商品動線與自動補貨流程。近年來,零售業的自動化發展速度驚人,機器人、智慧櫃、自助結帳……都開始改變我們的購物方式!甚至改變了消費者的購物體驗!
根據英國趨勢分析和預測市場技術調查公司Interact Analysis的報告,全球移動機器人市場將從2023年的45億美元,成長到2027年的140億美元。
source:Interact Analysis
隨著機器人技術的發展,也有許多人對未來感到擔憂,害怕自己會不會被取代?根據英國國際網路市場調查和數據分析公司YouGov的調查顯示,近三分之二的英國零售員工並不擔心自動化取代他們的工作,因為機器主要是負責重複性高的工作,像是補貨、清潔、結帳,而人力則可以專注在提供服務和提升顧客體驗。也就是說,機器人是來輔助,而不是完全取代人力!例如全家便利店(FamilyMart)在日本300家門市導入TX SCARA機器人來補貨和清潔,讓店員有更多時間服務顧客。西班牙的服裝零售公司Zara也開始用機器人管理更衣室和網購取貨,減少排隊時間,提升效率。
source:Telexistence Inc.
根據美國診斷測量集團Diagnostic Measurement Group的調查發現,61%的消費者願意在有店內機器人的零售商場購物,顯示這類科技其實能提升購物體驗,且消費者對這些機器人的接受度頗高。如今,網路購物普及且方便,在物流和取貨的領域上,零售商也新的自動化做法,以提升物流和取貨的效率。例如,英國的經濟諮詢機構Retail Economics的報告指出,50%以上的英國消費者現在習慣使用快遞櫃來取貨,這也促使宜家(IKEA)擴大與英國特易購(Tesco)的合作,在特易購門市外設置「新一代」自動取貨櫃,讓顧客可以隨時取貨。
source: IKEA
在自動化技術應用案例上,美國的零售商山姆會員店(Sam’s Club)導入了超過 100 份披薩機器人、自動搬運車,甚至在顧客離店時會自動檢查收據,大幅提升結帳速度。
沃爾瑪(Walmart)則預計在2026年前,讓2300家門市全面使用數位貨架標籤,店員只要用App就能更新價格,不需要再手動更換紙質標籤。連貨架標籤都數位化了!看來 AI 和機器人已經融入零售業的各個角落了。
source:Sam's Club, Walmart
未來購物方式將變得更智能、更便利!美國跨國科技亞馬遜公司(Amazon)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它們全球75%的顧客訂單都是機器人協助完成,甚至建構了「世界上最大的工業機器人艦隊」,利用機械臂和自主移動機器人來處理包裝和配送,提升效率和安全性。
source:Amazon
2026秋冬AI無所不在,未來精彩可期!2026年的趨勢,不是對遙遠未來的幻想,而是當下選擇與行動所累積的成果。在全球迎來轉折與重構的關鍵時刻,企業、品牌與個人都必須具備「重塑未來力」——這不僅是回應變化的能力,更是一種主動設計生活與商業模式的前瞻姿態。
「重塑未來力」意味著在不確定中尋找方向,在變動中創造價值。從設計到科技,從數位到社會,我們所面對的未來,並非現況的線性延伸,而是一場跨領域、跨價值的全新創造。在這場轉變的交叉點上,每一個選擇、每一項實踐,都是在定義我們將走向怎樣的世界。
特別是在AI無所不在的時代,未來更加精彩可期。科技的本質不只是創新,更是與人類需求共存共榮的適應力體現。AI也不再只是冰冷的工具,而是能夠貼近人性、促進成長的智慧夥伴—它能幫助個人實現潛能,讓品牌更具競爭力,甚至推動社會價值的再定義。
無論是AI倫理、未來科技、智慧行銷,抑或個人化健康照護,這些趨勢將深刻改變我們與科技的關係,為生活創造更多連結、為未來開啟無限可能。這場轉變,已然開始——你,準備好參與了嗎?
“從不確定中找方向,
未來,不只是預測,而是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