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拓會趨勢小組
「非直觀」是2026春夏的核心,在這個變動快速的時代,許多人憑直覺所認為正確的選擇,往往無法真正反映現實的複雜性。
而到了2026秋冬,主軸概念則轉向「錨定」!在數位化和網路購物普及的情境下,資訊過載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消費者每天面對的選擇和資訊量大到難以消化,很難迅速做出完全理性的判斷。因此,「錨定」的概念就變得特別關鍵。它幫助我們在複雜的選擇中建立一個基準點,讓決策變得更簡單。
source: shutterstock、Fashion Express AI Image
從理性的角度來看,「錨定」能幫助更快速地消費者做出決定。與此同時,行銷人員也深知這個心理機制,因此,他們也利用「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由心理學家Amos Tversky和Daniel Kahneman在1974年提出,指在做決策時會過度依賴最初獲得的資訊並以此為基準調)來影響消費者,甚至引導出非理性的行為。
例如,行銷人員會刻意設置一個價格較高的商品A作為「錨」,當消費者看到商品A的價格時,心裡自然會產生一個參考點。如此,其他價格較低的商品就會顯得「更划算」或「更值得購買」。
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中,消費者面對的資訊量極為龐大,藉由「錨」這種由行銷手法設下的心理暗示,的確可以幫助消費者縮短決策時間;但對消費者而言,因為我們在決策過度依賴了這個參考點,反而可能忽略了真正的需求或價值,進而選擇原本不一定會喜歡的商品。
這種類似於市場操控的行銷手法在AI的時代變得更明顯,消費者的選擇自由似乎正在被操弄。紐約大學的教授Leif Weatherby是一位專注於數位文化與人工智慧的學者。他發現,利用AI 可以即時分析數據,測試不同的錨定策略,甚至根據每個人的行為模式調整價格和促銷,讓市場變得高度可操控化。
此外,Weatherby教授的「捷徑社會」(Shortcut Society)概念認為,我們現在的決策方式越來越依賴認知捷徑,而AI的出現進一步強化了這種模式,讓我們從購物決策到資訊選擇,幾乎都被演算法影響,削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Weatherby強調,數位經濟需要更多的理性監管,確保市場不只是演算法驅動的數據競賽,而是能真正反映人類價值,讓選擇權回到消費者自己手中。
從建築到產品:用設計回應混亂中的渴望
在現代人口結構變動的時代,「家」的涵義也跟著改變了。「家」不僅僅是肉身的庇護所,更承載著心靈的歸屬與安定感。但隨著資訊的氾濫,社交媒體讓我們的生活無差別地充滿干擾,在忙碌一天之後,「家」這個空間,真的能讓人們獲得安靜嗎?
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建築師都在思考住宅空間的本質。瑞士建築師Peter Zumthor的設計極為注重材質、光影與空間的比例關係,並且時常會融合自然元素,使人沉浸在一種靜謐而充滿詩意的氛圍當中。因此,他的作品常常被形容為「沉思的空間」。
source: Peter Zumthor
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的建築語言更加極簡,他大量運用清水混凝土、幾何構圖,還有強烈的光影對比,來營造一種冥想甚至孤獨的氛圍。他希望透過設計,讓人們能在這種純粹的空間裡,感受到內在的對話。
source: unsplash(mos design、Inga Mucke)
有趣的是,這兩位當代建築大師都受到一位傳奇人物的影響:墨西哥建築師Luis Barragán。Barragán的建築風格詩意盎然,強調建築與情感的連結,透過色彩、光影和空間的層次語彙,營造出一種靜謐、冥想的氛圍。他的作品總是將水池、花園、天光和植栽融合在一起,使得建築與自然形成一個和諧的整體。
Barragán的設計理念和現代快節奏、高度科技化的生活形成了一種溫柔的對比,激發人們重新思考「家」的可能性。像是他的「巴拉甘之家」(Casa Barragán)外表低調,內裡則是打造各種光影變化的效果。他利用自然元素創造一個讓自己放鬆的避難所,形塑出一種對抗壓力的設計哲學。
同時,在現代建築追求簡約的趨勢下,Barragán的建築外觀也大膽使用鮮黃、粉紅和深藍等,利用色彩美學帶給人們一種具有溫度的視覺體驗。
source: Barragan Foundation
事實上,不僅僅是建築,其他設計領域也關注設計物品與人之間的關係,像是近年來流行著「以人為本」的設計;但矛盾的是,我們的生活中卻依舊充斥著複雜且難用的產品或服務。
部分標榜以人為本的企業,其最終的產品卻未能真正銜接用戶真實需求,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許多企業依賴用戶訪談來收集反饋。但根據可用性(Usability)領域專家Jakob Nielsen指出,用戶的行為比口頭回饋更可靠。
作為尼爾森諮詢公司(Nielsen Norman Group)的共同創辦人,Nielsen專注於研究如何讓技術更容易被人使用,並在多本研究和著作強調:「與其聽用戶說什麼,不如觀察他們實際怎麼做。」
source: NNgroup
以YouTube使用為例,即便許多用戶會對系統重複推薦影片的行為產生抱怨,但根據數據統計,實際上用戶們依舊會持續重複瀏覽行為,也就是所謂的「口嫌體正直」:不滿的用戶們即便嘴上嫌棄,但行為卻很誠實。
若想準確地理解使用者的需求,最好的方法就是觀察使用者的操作過程,透過數據分析找出行為模式,然後再進一步測試,找出問題所在。
話雖如此,這並非代表使用者訪談的回饋毫無價值的。像Tesla的車主就曾經反映充電設定不夠友善,進而讓設計團隊發現問題,透過調整程式,滿足不同區域的車主需求。
然而,這些回饋應該是設計的起點,而不是最終決策。在拍板定案前,還需要進一步驗證真正的使用情境,並試著在數據和使用者回饋之間找到平衡。
source: Tesla
例如巴西設計師Chu Ming Silveira發現街頭的電話亭既占空間又容易堆積垃圾,於是構思出一種造型如雞蛋殼、懸掛於桿子上的新式電話亭。不但節省空間,還提升了用戶通話時的音聲品質,讓使用者在使用時能顯得更加從容。
source: ORELHÃO
真正好的設計,不是來自問卷調查,而是來自對使用者行為的深入理解。
消費行為新常態:悲觀下的消費力與「當下價值」
消費者行為正在快速轉變。根據麥肯錫最新的研究,美國消費者的情緒和消費模式,已經出現了不再同步的現象。也就是說,許多消費者即使對經濟前景感到悲觀,仍然持續消費。
近年來,隨著物價上漲,消費者變得更加謹慎,以確保每一筆開銷都物有所值。調查也指出,40%的購物者會為了更優惠的價格而更換零售商。能提供實惠、高品質產品的折扣品牌和商店成為了消費者的首選目的地。
除此之外,現在的消費者已不僅僅是追求低價,他們更希望獲得「當下價值」。這意味著他們在某些類別精打細算,但在另一些類別上則願意揮霍,從而在權衡與消費之間尋找平衡。
對此,品牌仍然可以透過策略,應對「精打細算」與「願意揮霍」兩種截然不同的消費情緒,進一步強化消費者對於產品或服務的剛性需求。
以大額消費為例,品牌可採取以理性為核心的行銷策略,驅動消費者的感性行動。像是強調品質、耐用性,甚至提供更好的售後服務,來證明購買產品的合理性,提供更深思熟慮的產品與購物體驗。
此外,許多消費者會選擇購買維修零件來延長產品壽命,而非直接更換新品。對此,品牌可以在銷售通路上販售產品零件,方便維修,讓消費者覺得自己買的是「終身產品」,特別是在面對高利率與高物價影響的環境下,這將成為重要的誘因。
source: McKinsey & Company
若是面對重視健康的消費者,則應以透明化的方式,提供資訊。像是透過產品標籤教育消費者,告知產品中是否含有常見的致癌物質或化學品,並針對消費者有疑慮的成分,承諾未來會加以替換。
另外,對於某些受限於生活圈或是需求情境的族群,業者更應該以真實情境設定出相對應的策略。例如,老年族群更需要友善且貼心的購物體驗,品牌可以為這群人提供健康支持、社會福利教育,甚至促進人際連結,幫助他們結識新朋友;而面對通勤族時,則可以在火車站、公共汽車站等通勤熱點設立零售熱點,讓消費者在通勤時輕鬆完成購物。
除了「人」之外,溫室氣體乃至整個環境的影響也強化了新的剛性需求。
芝加哥大學普利茲克分子工程學院的研究團隊發表了一種新型智慧降溫布料:「中紅外光譜選擇性分層織物」,可以幫助都市居民抵抗極端高溫。這項突破性的研究也在《Science》期刊上進行發表。
研究團隊的測試結果發現,這種新型布料在陽光下的溫度比目前戶外運動常用的材料低 2.3°C,比市場上常見用於襯衫、洋裝及夏季的絲綢服飾低 8.9°C。這樣的降溫效果,能夠有效減少因高溫導致的健康風險,像是中暑、熱衰竭等。
(左) 「中紅外光譜選擇性分層織物」(mid-infrared spectrally selective hierarchical fabric。(右)研究人員穿戴SSHF和市售棉質織物的皮膚溫度追蹤圖表。sourc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Science
這項創新研究的亮點,在於透過精細調控布料的結構,同時抵禦太陽輻射(可見光)以及地表熱輻射(紅外線)兩種不同熱能的波長,提供更全面的降溫效果。有別於目前多數的降溫布料僅透過反射陽光來降低體感溫度,這項設計更深入考量城市高溫的成因,發現來自周圍建築與地面的熱輻射同樣關鍵,因此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散熱解方。
人在開放空間比在城市街道中更容易透過紅外線散熱,建築物反而會增加周圍熱輻射,讓體感溫度升高。source: Science
根據消息透露,研究團隊已經申請專利,未來除了用於服裝,還可以應用在建築物和車輛表面,降低內部溫度,減少空調使用量,進而降低碳排放。此外,它也能用於食品保鮮,比如運輸和儲存牛奶等易腐食品,減少冷藏設備的能耗。
目前全球約15%的能源被用來維持舒適環境,像是冷氣、冰箱等設備,而這些設備的碳排放又進一步加劇了氣候變遷。因此,發展這種「被動降溫技術」能夠降低能源消耗,減緩氣候變遷的影響,以及應對城市因為所謂的「城市熱島效應」變得更加炎熱的挑戰。
發掘潛力:重新定義「差異」
多樣化的工作環境有助於提升企業的創新力和生產力。許多研究都顯示,當企業擁有多元化的團隊時,特別是在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往往更能帶來創新的結果以及更廣泛的視角,使企業更能適應變化,進而提升競爭力。其中,以科學為基礎的「神經多變」研究則相較客觀地支持了這項論述。
「神經多變」最早是由社會學家Judy Singer在1998年提出的。她在論文《奇怪的人:自閉症譜係人群中社區的誕生:基於神經多樣性的新社會運動的個人探索》(Odd People In: The Birth of Community Amongst People on the Autism Spectrum)提到,像是自閉症、ADHD(過動症)應該被視為人類多樣性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種需要「修復」的病理問題。這個概念挑戰了傳統學界對於神經發展差異的觀點,並強調這些不同的大腦運作方式,其實可以帶來獨特的優勢。
研究認為,ADHD所帶來的多樣性能在不同的環境下展現出不同的優勢。例如,在創意產業或需要快速應變的工作環境中,ADHD人士的高度專注能力和創意思維可能是很大的優勢。因此,與其將ADHD視為障礙,不如改變思維,思考如何讓這些特質發揮正向作用。
source: shutterstock
在企業文化和管理方式上,神經多變的概念則鼓勵企業創造更包容的環境。例如,一些科技公司已經開始設計更適合神經多變人士的工作環境,像是提供安靜空間、調整工作模式,甚至針對不同員工的需求提供客製化的支持。
Microsoft 2015年啟動的「自閉症招聘計畫」(Autism Hiring Program),強調技能而非傳統面試表現,為面試者提供多樣支持,像是延長面試時間、允許書面回答問題,以及安排工作導師協助新員工適應環境等。
根據《CNBC》2022年的報導指出,微軟聘用了200名神經多變性的全職員工,涵蓋軟體工程、數據科學和內容撰寫等多個領域,除了提高生產力,也因為包容性增強員工對公司的認同,間接降低離職傾向。這些措施不僅能提升員工的滿意度和生產力,也讓企業能夠充分發揮這些人才的潛力。
source: shutterstock
然而,在政策層面,特別是美國現任總統川普對於多元、公平與共融(DEI)政策持反對立場,使得許多企業在推動多樣性計畫時面臨更多阻力。例如,一些州政府開始削減與DEI相關的資金,甚至有企業因政治壓力而縮減內部的多樣性與包容性計畫。這可能會影響企業對於神經多變人才的支持,因為這類計畫往往需要政策和資源的支持,才能真正落實。
source: shutterstock
雖然政策上的變化可能讓某些企業降低對多樣性管理的優先度,但許多企業已經認知到,多樣性不僅是社會責任,更是競爭優勢。例如,科技產業、創意產業等領域的公司仍然積極推動相關計畫,維持對神經多變員工的支持。
神經多變並不是隨機的「錯誤」,而是一種大腦適應環境的方式,它與學習、創造力和決策能力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與其試圖改變神經多變人士,企業應該更注重如何適應和支持這些多樣性,只要能夠善用這些獨特的特質,將會創造出更具包容性和創新力的工作文化。
2026秋冬 從「錨定」延伸設計脈絡
如同芬蘭作家Stella Roos向英國雜誌《Monocle》表示,好的設計一直以來都是「人為人創造事物」。也就是說,真正優秀的設計,不僅是追求視覺上的美感,而是將「人為人創造事物」的理念,落實在實用性、包容性、永續性上,企業應確保產品或服務能夠真正解決用戶的問題,帶來真正的價值。
【色彩預覽】2026秋冬 “錨定”帶出的色彩意象
2026 秋冬,全球經濟、政治與生態環境交織變動,人們深刻感受到未來的不確定性。在這樣的背景下,色彩是尋找穩定與突破的關鍵語言。
本季色彩趨勢顯著變化呈現在:「古老又嶄新的暗色調」、「復古又現代的鈍色調」與「奢華又個性的深色調」,三者大幅上升50-70%,反應出市場對安全感與情感共鳴的渴望。而「細膩又柔和的粉色調」,則以平衡之姿為色彩序列帶來柔和的對話,讓我們在這個不確定時代中保持情感的連結和視覺的共鳴。
.棕色作為這一季的核心色彩,帶有經典自然樸實的意象外,同時也展現出安靜又熱鬧的戲劇性奢華。
.藍色在科技與自然之間建立對話,從靜謐的午夜藍到充滿未來感的電光藍,充滿無限可能。
.黃色不僅為這個季節帶來溫潤的金屬光澤,也增添躍動感與創造力。
.粉紅色上升↑57.1%,轉變為超現代、性別中性的基本顏色,融合自然簡約與低調奢華,迎合當代對舒適與多樣化的需求。
.藍綠色大幅上升94.6%,顯示人們對「地球優先」理念的重視,並強調環境恢復與可持續未來的迫切需求。色彩趨勢上,本季是一場平衡的探索,冷靜與熱情、經典與未來交融。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色彩成為我們的「錨定」,幫助我們在資訊過載中找到穩定的基準,簡化選擇過程,並帶來情感與視覺的共鳴,為未來的視覺表達提供清晰方向。
色調TOP 3:暗色調、鈍色調、粉色調與深色調
占比最高的暗色調(Dark) ,以藍綠 (BG)、藍 (B)為主,其他大致平均分佈。
2026 秋冬,暗色調成為主流,其中冷調的藍綠與藍色營造靜謐氛圍:沉穩的午夜藍和,光澤藍映襯星辰,微光映照在金綠寶石與苔蘚覆蓋的古老森林,充滿生機的深橄欖綠。歷久彌新,即便是黑暗,依然蘊藏希望和智慧。另一方面,暖調的紅寶石、石榴與接骨木色,搭配絲絨、羊毛和皮革等天然材質,營造出深邃的低調奢華感。復古溫暖的蜜餞橙與硃砂色,透過層次疊加與光影變化,增添視覺張力與精緻感。
如同月光灑落在絲綢上的柔和粉則透出細緻光澤;經過歲月洗禮後的古金色,運用在刺繡點綴中低調卻不失高級感。冷暖調的暗色調,不僅蘊藏著蓄勢待發的自然生機,還承載著復興工藝的深厚人文情感,讓我們在變幻莫測的時代中,尋找到既古老又嶄新的歸屬感。占比第二的鈍色調(Moderate),主要落在棕色(BR) ,其他如粉紅(PK)、黃綠(YG)、桔(3)、黃(Y)色系平均分佈。
鈍色調透過再生材質和循環設計,轉化為現代設計語言,強調永續創作的核心理念。棕褐色的木質紋理散發自然、樸實的氣息;懷舊粉與黏土粉則以溫潤霧面質感,展現手工藝品的細膩觸感。麂皮橘和榛色帶來溫暖復古氛圍,喚起心中的樂觀回憶;而古銅色回溯歷史,注入一種厚實且永恆的質感。
在現代快速變遷的節奏中,警示黃以一種非激進的姿態擁抱生活的複雜性,巧妙平衡復古與現代魅力。
身處人工智慧席捲的時代,人們渴望真實與自然,這些色彩正讓傳統工藝於科技浪潮中綻放新生機。占比第三的粉色調(Pale),其中以藍(7)、粉紅(6)佔比最多,棕(4) 、黃(3)、綠(3)平均分佈。
粉色調(Pale)交織出柔和細膩的基調。兼具珍珠光澤和霧面質感,矗立雨天的鋼灰藍建築,帶來冷靜精緻的沉穩科技感;輕柔的羽毛粉、奶油粉則呈現像是奶霜般的絲滑質感,搭配甜美裸色和經典米白,延續簡約美學,為秋冬帶來高級且和諧的視覺體驗。
其中的黃色和綠色系,為畫面注入層次與活力,柔和明亮的黃茴香、鎢絲燈,點燃心中的內在光芒,而淺淡霧綠、杏仁、鼠尾草則帶來療癒自然的氣息,既舒緩又充滿正能量,巧妙調和秋冬的沉穩基調,為整體增添富有生機的視覺層次。同樣占比第三的深色調(Deep) ,以紅(7)佔比最多, 黃(4)、桔(3)、紫(3)、棕(2)、綠(2) 、藍(2)平均分佈。
深色調(Deep)以濃郁且層次豐富的色彩,展現奢華與個性感,成為秋冬視覺焦點。醇厚的深紅色和森巴紅帶來強烈的感官衝擊;充滿藝術質感的漆器紅和典雅的葡萄酒紅則流露出藝術氣息,展現濃厚的文化韻味;一些取材自食物(南瓜、番茄醬、太妃糖、巧克力)的色彩,是蘊藏在冬日小木屋的日常補給,既撫慰人心,也增添充滿能量的暖意。能量紫和李子色則融合前衛與奢華,突顯深邃與神秘的層次美學。
整體而言,深色調以飽滿細膩的色彩,交融經典與現代,不僅塑造獨特個性,也為秋冬季節增添奢華而深邃的魅力。色相TOP 3:棕色、藍色、黃色
棕色(Br)穩坐色相的首位,主要落在鈍色調和鮮色調,並均衡分佈粉色、淡色和暗灰調。
棕色延續經典的大地色系,以大自然為靈感來源——羊駝毛的柔軟溫潤、鳥類羽毛的輕盈靈動、樹皮的原始質感,共同構築出一種既樸實又精緻的低調奢華。
濃郁的辛辣棕與黃銅棕交織,彷彿珍貴的古董金屬在歲月中緩緩氧化,散發出溫暖而耀眼的光澤。異國風情的辛香料為其注入異域奢華氣息,使整體層次更豐富。
粉色調中,蘑菇和沙色呈現柔和極簡的現代感,而帶紅棕調的咖啡拿鐵色則呈現溫潤絲滑的層次,帶來輕鬆和諧的氛圍。火山灰棕與深棕色為穩固整體秋冬的色彩結構。
這一次棕色所傳達的意象不僅僅停留在自然素材層面,而是進一步融入裝飾藝術的復興元素,單色使用可散發出安靜的奢華氣息,與其他色彩搭配則呈現巴洛克式熱鬧奢華的戲劇感。藍(B)本季位居第二,其中以粉色調占比最高,次之則是暗色調和艷色調。
藍色展現寧靜與深遠的魅力,從輕盈柔和到濃烈深沉,略帶詩意的藍天和清暉藍,營造像是晨霧輕拂的純淨氛圍,復古的石洗色增添手工傳承的懷舊氣息,帶著詩意轉向遠方塑造沉穩的優雅力量,經過創新和實驗,耀眼動感的極致藍、電光藍帶來的強烈張力,透過人工智慧的快速推進,打開未來科幻身歷其境的精神維度,為秋冬勾勒出-經典和未來並存的前衛視覺體驗。本季占比第三的黃(Y),主要落在深色調,其他粉色、艷色、暗色、鈍色調平均分佈。
有別於夏日的喧囂,金橡樹和赭石黃以溫潤的色彩,宣告秋冬的到來。鮮明充滿活力的黃色在光影變化間流轉,折射出亮金色的光輝,像是秋日暖陽與金色落日,帶來正向能量,照亮單調的季節氛圍。
同時,檸檬皮的清新、咖哩黃的濃郁和奶香爆米花的柔和溫暖,讓黃色展現俏皮靈動的特質,為視覺注入驚喜與創造力。透過深淺交錯的變化,黃色不僅喚起舒適且富有趣味的另類秋冬美感。特殊色:兼具外觀美學與實用性能
本季的特殊色較去年占比下降↓51.6%,共有21個:
11個光澤織物:光澤織物以精緻的光影效果,呈現柔和且層次豐富的視覺感受。多元組合從輕柔珠光到飽和色彩,營造出低調而奢華的氛圍。
4個金屬質感:以閃爍光澤呈現華麗與現代兩種風格,展現強烈視覺魅力與時尚感,完美詮釋奢華與前衛。
6個特殊紋理:特殊紋理融合濃郁色彩,創造深刻且豐富的視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