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服飾零售轉彎中:關店潮、支付革新與跨境熱之間,我們看到什麼?

2025/06/04
文=涂慧君

台灣服飾市場在走出疫情陰霾後,正迎來全新的一場零售轉型。首先,過去幾年快速成長的電商雖然仍然活躍,但消費人流有逐漸回流線下消費的趨勢。
其次,日本大型二手商品的熱潮吹向台灣,像是HARD OFF、2nd Street等品牌紛紛來台拓展業務,二手服飾的興起為台零售市場帶來了另一股新鮮的動能。
另外,美甲美睫服務也異軍突起,成為近年成長最快速的消費項目,背後的商機值得探討。

在銷售通路上,便利商店是台灣目前最大也最熱門的通路之一,雖然實體店鋪依舊是台灣零售市場不可或缺的銷售管道,但服飾相關的門店卻出現萎縮的情況。如何應對這個挑戰,或許我們可以從電商的發展、台灣消費者的支付習慣找到線索。

服飾零售逆風前行:成長放緩但潛力猶存

疫情退場後,實體門市正在發生質變。根據經濟部統計,台灣「布疋及服飾品零售業」2024年營收雖僅小幅年增2.16%(3529億台幣),但整體趨勢仍維持成長;在網路銷售方面,金額也同樣持續平緩增加(+1.82%)。

受惠於「古著」、「復古」,以及「永續」、「循環」等熱門趨勢,台灣二手服飾市場在2019至2024年間增幅達130%,成長相當顯著。「未來流通研究所」分析,這股動能源於二手市場的低起始規模,與日本大型二手商品零售集團來台布局的帶動。

零售通路重組:百貨轉向都會核心,便利商店逆勢突圍

根據「未來流通研究所」調查,2022年到2024年間,便利商店是疫情後成長最顯著的民生零售業態。同時,百貨商場持續整併再升級,雖然從744家降至648家,但都會區的集中度卻從71%提升至73.5%,台北與新北的百貨數仍占總體百貨數40.1%,呈現「區域集中、非核心商圈退場」的趨勢。

source: 未來流通研究所

儘管2024年服飾零售市場持續增長,但全台服飾專賣門市自2019年以來卻減少逾2,300家,減幅達13.4%,是所有零售業中跌幅最大的類別。
這波「門市退場潮」反映了產業重組,部分原因歸因於快時尚品牌的衝擊,以及網路銷售率從2019年的6.6%攀升至2024年的9.1%,顯示傳統服飾業正迎向數位轉型。

面對挑戰,中小型門市被擠壓在利潤邊緣,若要走出困局,必須重新思考場域價值與顧客關係的經營。

電商告別狂熱期:走向精緻化經營與跨境新局

2024年,全台零售網購總額達6,533億元,占整體零售13.5%,雖略低於疫情高峰期,但仍遠高於2019年疫情前的6.7%,顯示疫後網購不是泡沫,而是健康回歸。

即便有所成長,服飾類電商的年增長率已趨於緩慢,2023年僅增1.8%,進入產品重疊、價格拉鋸的高度競爭期。未來,品牌差異化、內容驅動以及跨境電商將成為新的戰場。如何在支付環節創造額外價值,例如會員回饋、社群互動、VIP專屬折扣等,將成為零售品牌提升競爭力的關鍵。

海外市場的契機與競爭:台灣還是海外品牌的潛力市場?

根據DHL的調查報告指出,全球有高達55%的消費者曾有海外電商平台購物的經驗。其中約48%的消費者每月在海外網購平台消費1次,16%的消費者甚至每週或更頻繁地進行海外網購。

未來一年內,有27%的消費者計劃更頻繁地進行海外網購,47%的消費者表示將維持目前的海外網購頻率,顯示消費者對海外商品的需求規模與趨勢仍相當明顯。

source: DHL

統計指出,台灣進口跨境電商規模在2014年至2024年的十年期間,從1,582萬件翻漲至5,847萬件,增幅高達269.5%。2024年進口量較2023年增長13%,進口總金額同步年增12%至656億元新高,首度突破600億元。

話雖如此,即便進口總量與總金額大幅成長,但進口單價自2014年的1,396元下降至2024年的1,122元;2024年完稅2,000元以下商品進口量約5,500萬件,佔整體進口量比例超過90%,顯示當前台灣進口跨境電商結構以低價商品為主。
「未來流通研究所」認為消費者選擇跨境網購的主要原因為價格優勢(53%),其次為商品選擇更多(42%)、國內無法取得(40%)、以及產品品質更好(32%)

台灣正在成為韓國時尚品牌的拓展新據點。近期,韓國紡織報《한국섬유신문》指出,台灣不僅經濟穩健成長,且地理鄰近中國、香港與澳門,被視為進軍華人市場的試金石。
此外,K-POP等韓流文化在台灣盛行,提高了台灣消費者對韓國品牌的接受度。雖台灣並不像韓國一樣四季分明,但因具備強勁消費力,不少韓國品牌陸續進駐台灣市場,像是Matin Kim與XEXYMIX已陸續插旗,前者更是在開幕兩週便創下3.5億韓元(約新台幣760萬元)的銷售成績。

source: Matin Kim, XEXYMIX

從「線下櫥窗」到「支付體驗」:消費節點的再定義

另一項被忽略的重大轉變,是「支付」本身的品牌化與消費場域延伸。
2024年,台灣非現金交易筆數年增20.2%,滲透率達69%;LINE Pay用戶數達1310萬人,一卡通 iPASS MONEY更首度登上用戶數第一。除了支付手段的便利性,這背後實際上重塑了消費者對「完成一筆交易」的體驗定義。
台灣消費者的購物習慣正朝向無現金化發展,且對特定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增加,同時對跨境網購展現高度興趣。2024年全年非現金交易金額佔民間消費比例達69.0%新高,已提前完成2026年80億筆的目標值。電子支付交易額首次突破新台幣2,000億元,TWQR交易金額及筆數雙創新高。

消費者研究與洞察公司Global Web Index(GWI)報告《Market Snapshot Taiwan》指出,台灣消費者選擇網路購物的原因主要為:免運費(67%)、折價券和折扣(53%)、快速/簡單線上付款(40%)等,這三項要素都遠高於全球範圍平均,強調了付款本身已成為顧客體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source: GWI

二手時尚與美甲經濟崛起,風格即社交貨幣

截止2024年的五年期間,台灣「二手服飾」市場年增幅高達130%,由日本大型二手零售商來台佈局所帶動,成為台灣服裝市場中極具成長潛力的時尚消費類別,呼應了全球循環時尚浪潮。

另一方面,「美麗經濟」成為年輕消費者的新戰場。特別是美甲與美睫,自2019年以來成長132%,成為形塑個人風格與社交價值的關鍵「即時載體」,更是觀察「外貌商品化」現象的核心類別。若是服飾零售產業能抓住相關的合作機會,或許就能迎來新一波商機。

韓國Ohora、JINsoon等品牌就曾與多個時尚品牌以及明星連動。Ohora在美國市場的亞馬遜平台上,憑藉與時尚品牌的聯名款和社交媒體行銷,自 2019 年以來的全球銷售額已超過2.5億美元;JINsoon與Tibi、Prabal Gurung等品牌在時裝週期間合作,為模特打造指甲造型。這些合作不僅提升了品牌形象,也擴大了市場影響力。

source: JINsoon
「外觀」不再只是穿著,而是延伸至整體風格管理;服飾品牌若無法回應這一點,搶攻年輕市場則有可能帶來難度。

社群滲透力:品牌要更快、更靈活、更貼近

歐睿國際(Euromonitor)針對報告《The State of FMCG Ecommerce》表示,2024年,全球消費者最常使用的社群媒體管道為:Facebook(24%)、YouTube (22.5%)、Instagram (14.9%)、X (13.2%)、Reddit (9.6%)。然而,GWI針對台灣消費者的調查卻有不一樣的發現:LINE才是台灣人最喜歡用的社群平台!其次才是Facebook、Instagram、TikTok等。

source: Euromonitor、GWI

儘管社群媒體在台灣相當熱門,但GWI觀察到,只有24%的受訪者曾經在過去一個月內追蹤或按讚品牌相關社群媒體,僅19%瀏覽過品牌社群網路頁面。另一方面,57%的台灣受訪者指出,他們使用社群軟體的原因是為了聯繫家人朋友、50%打發時間、40%緊跟潮流趨勢、37%尋找內容、30%閱讀新聞報導,其中前三項理由均超過世界平均值,進一步揭示了建立強大的社群或許能成為品牌在台灣的營運契機。

source: GWI

未來展望:重組、整合與延伸

根據歐睿國際(Euromonitor)分析,亞洲地區電子商務加速成長,其中,中國有86%的零售電商透過手機進行,韓國為60%,印度更高達90%,顯示在亞洲地區電商市場仍具龐大發展潛力。

台灣服飾零售業正處於轉型關鍵期。在通路碎片化、平台快速更迭以及消費者價值觀重塑的時代,服飾品牌的未來可圍繞「重組、整合、延伸」三大關鍵詞展開:聚焦城市交通節點與複合商圈的選點策略;強化與支付、社群、跨品類的合作整合能力;從「商品導向」進化為「風格導向+生活延伸」。

洞察趨勢、靈活調整策略,台灣服飾品牌才能在快速變動的市場中穩健轉型、創造新的成長動能。

您已經超過非會員的免費瀏覽次數。

本文限制VIP專屬

·簡單填寫email,加入免費會員
·每天一杯咖啡,進階VIP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