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就好」不等於將就:解析新世代生活哲學對品牌的價值啟示

2025/05/21

原文來源:凱絡媒體週報Carat Weekly

圖片來源:Sustainability Magazine
新世代消費者正重新定義自己的理想生活

根據Deloitte的一項調查,對於Z世代(1996年後出生的人)或千禧世代(1981到1995出生的人)而言,工作與生活平衡已成為首要考量,甚至超越傳統的成功標準如職位頭銜與物質財富。從新世代在離職的評估因素中發現,心理健康的擔憂(14%)、工作與生活平衡不佳(13%)與缺乏學習機會(13%)皆是關鍵影響因素。

隨著新世代對成功的定義轉變,「炫富」也被賦予了全新意涵。對他們而言,富有的象徵不再是名牌精品,而是能過上理想生活,並感到內心富足,這才是真正的成功。消費者逐漸擺脫過度消費的習慣,轉而追求「這樣就好」的生活哲學,重視那些真正符合自身需求,能帶來自在感的選擇。

例如,購物時不再盲目追求高單價商品,而是偏好價格合理、實用且無壓力的選擇。保養品也從高奢專櫃走向注重成分功效與肌膚感受的「平替款」。婚禮則不一定非得舉辦在豪華飯店,反而更青睞具有情感溫度的鄉間流水席,讓婚禮現場更能展現新人的想法與趣味性,也更符合預算。

在這樣的消費趨勢下,「適合自己,就是最好」 成為新世代的核心價值。品牌需理解這群消費者的心理,提供更貼近其價值觀的產品與服務,才能在這場世代轉變的浪潮中穩固市場地位。

資料/圖片來源:Deloitte Global 2024 Gen Z and Millennial Survey
成功由自己定義,新世代的美好生活趨勢

趨勢一:及時行樂 X 價值體驗

面對不斷變動的社會環境,新世代消費者正重新定義美好生活的標準。傳統的成功指標──如成家立業、買車買房被視為人生的標配,但對新世代而言,這些已非人生的必要事項。

這股現象被形容為為「N拋世代」,從拋棄戀愛、結婚、生子的「三拋世代」,到不執著房產與人際關係的「五拋世代」,甚至發展為不再追逐夢想與希望的「七拋世代」。然而,這並不代表他們對生活失去熱情,反而體現了「YOLO」(You Only Live Once)的人生觀——活在當下,為了當下的幸福而努力。

相較於過去世代習慣存錢為未來做準備,新世代更願意為當下存錢,將資源投入體驗型消費,包括旅行、個人興趣、小確幸等,強調精神與情感層次的價值回報。他們的價值觀已趨向「後物質主義」(Post-materialism),超越傳統的經濟穩定與物質累積,更嚮往個人自由、自我實現與生活品質的追求。 根據Booking.com《Z世代旅人趨勢調查》,這種價值轉向也反映在旅遊行為上。調查顯示,近半數(48%)台灣Z世代曾進行獨自旅行(Solo Travel),近七成的Z世代認為在獨旅中能更深入地認識自己,並帶來療癒效果。這股趨勢也促使各大旅行社、旅遊平台與航空公司因應推出獨旅方案,從住宿安排到行程設計,皆更強調個人化與靈活度,以回應新世代對「Me Time」的高度重視。

圖片來源:British Airways
趨勢二:熱情經濟 X 興趣變現

隨著千禧和Z世代對工作與生活平衡的重視提升,彈性、自由及自我掌控的職涯模式逐漸取代傳統全職工作。催生出多元且非典型的就業樣態。兼職、接案、自媒體經營與個人創業等任何可將個人熱情變現的方法,成為一種主流選項等。根據統計,美國有45%的千禧世代為自由職業者;英國則有高達60%的年輕人希望能夠創業。而在台灣,也不乏由上班族斜槓成為自媒體創作者,並透過自身熱愛的事業穩定創收的的成功案例。

這股「熱情經濟」(Passion Economy)代表一種新型態的經濟活動──人們透過分享個人專業與知識內容,建立以興趣為核心的商業模式。與過往依賴平台分潤的內容創作不同,熱情經濟更強調個體創作者的價值,意即粉絲願意為其獨家內容、產品與體驗直接付費,進而造就現今流行的興趣變現方式。

面對此發展趨勢,各大社群與影音平台也積極投注資源,成為熱情經濟的推手。例如,主流影音平台YouTube創建Creator Community,不僅提供內容創作教學與技巧,更協助創作者擴大受眾、提升內容品質,並提供變現工具與資源支援,讓「興趣成為職涯」成為可能。

趨勢三:休息革命 X 適當主義

疫情衝擊後,工作模式出現新的轉變,人們開始重新思考努力的意義與極限,並尋找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在長期高壓的工作文化下,許多人出現身心俱疲的狀況,美國學者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教授將此現象稱為「超疲憊期」,代表著一種集體性的心理倦怠狀態。這樣的情境促使「適當主義」興起——不再追求100分的完美表現,而是以80分的投入換取身心平衡。

這種生活態度反映出新世代對長期可持續性的產出的重視,他們不再崇尚高強度、全天候的工作節奏,並學會適時放慢步調,保留彈性空間,以維持創造力與專注力的續航。這場「休息革命」,本質上是一種對過勞文化的反思,也是對健康與幸福重新排序的價值選擇。 而我們也看到企業與品牌也開始洞察消費者對「適當主義」的需求,透過產品設計與溝通語言傳遞「適當努力、適時放鬆」的生活主張。

以台灣資深零食品牌「華元」旗下的「波的多蚵仔煎洋芋片」與運動品牌NEW BALANCE聯手推出的限量包裝為例,簡約韓系插畫風格設計,加上貼近上班族心聲的幽默語錄,如:「整天在辦公室讀空氣,記得要出來透透氣。踩著RC42外出溜搭,終於又活過來了。」此舉不僅成功引發共鳴,讓人忍不住拍照分享到社群,更巧妙地將產品融入「適當主義」的日常情境中,成功為消費者打造了具情感連結的品牌體驗。

圖片來源:ETFASHIN
趨勢四:節制消費 X 物「值」延續

在生活成本不斷上升、資訊過載的背景下,新世代消費者開始主動反思購物行為。他們轉向更有意識的消費選擇,思考真正需要什麼,並拒絕非必要的支出。從去年開始,他們在TikTok表態抵制過度消費,「消費不足風潮」(Underconsumption Core)成為新趨勢,強調「夠用就好」的購買決策思維,除不盲目追求新商品之外,他們也傾向藉由舊物新用、二手交易、DIY改造等方式來延續物品的價值,發展出具有實用性與個人風格的「永續消費路徑」,體現簡約卻充滿創意的生活態度。

國際品牌亦順應此趨勢進行模式創新,例如,IKEA正積極推動循環經濟轉型,並啟動「IKEA Preowned」進行二手交易平台的測試計劃,為人們的居家生活提供更方便和合適的循環方案,消費者可以透過此線上平台買賣IKEA的二手商品與傢俱。此行動展現IKEA對永續發展的長期承諾,以實際行動延長商品生命週期,最大化其價值,並為2030年所訂下的目標邁出第一步——讓每位顧客都能以循環方式消費,減少浪費,創造更環保的居家生活方式。

圖片來源:yahoo!新聞
品牌的下一步:回應「這樣就好」,注入品牌角色與轉型路徑

正由於新世代消費者逐步擺脫傳統對「成功」的定義,更重視心理健康、生活品質與自我實現,他們選擇簡單、可負擔且貼近自身價值的生活方式,追求「適合自己就是最好」的理想狀態。

品牌若欲維持市場競爭力,必須重新審視自身在消費者生活中的角色定位,不再只是產品與服務的提供者,而應成為情感連結的橋梁、價值觀的共鳴者,以及生活方式的夥伴。唯有深入理解「這樣就好」的經濟本質,品牌才能在變動的市場中建立差異化定位,並打造具影響力的溝通與行銷策略。

以下提供四大行動方向,幫助品牌在這場經濟變革中,扮演更貼近消費者的角色:

行動1:放大簡單的快樂-從日常體驗創造價值認同

在「積極向上」變得越來越沒有吸引力的世代裡,品牌越有機會讚頌並放大簡單的快樂。不僅是透過內容傳遞,更重要的是具體行動,從包裝設計、使用情境、品牌體驗等溝通細節,都應致力於為消費者的每一體驗環節放大簡單的快樂,讓微小幸福成為品牌的識別資產。

行動2:重新定義成功-協助用戶管理彈性人生

隨著新世代追求自由與熱情的工作態度更傾向用斜槓代替升職,過往由社會定義的成功方程式已逐漸式微。為因應不確定的未來與多元收入模式,銀行、保險以及房地產等行業,可針對生活方式高度流動的對象,開發兼具彈性、模組化的服務新方案,協助消費者更靈活地管理人生資源。

行動3:支持身心健康-建立有溫度的品牌連結

在資訊爆炸與社群壓力交織下,許多Z世代表示感到焦慮或壓力。品牌不妨主動回應這些情緒需求,進一步與他們建立可信任的連結,透過有益身心的產品設計、內容溝通、公益參與等方式,提供實質支持或心理慰藉,讓消費者感受到品牌的理解與陪伴。

行動4:引導永續實踐-降低門檻並擴大影響

當消費者對於永續議題的意識日漸提高,永續不應再是高門檻的選擇,而是人人都能參與的生活日常。此刻,企業與品牌必須可提供具體、可執行的方案(如二手機制、補充包、循環設計等),幫助消費者能以最簡單輕鬆的方式實踐永續生活,將道德選擇轉化為日常習慣,進而強化品牌的社會價值與其影響力。

 

(本文轉載自凱絡媒體週報Carat Weekly

您已經超過非會員的免費瀏覽次數。

本文限制VIP專屬

·簡單填寫email,加入免費會員
·每天一杯咖啡,進階VIP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