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布料博覽會(Future Fabrics Expo,FFE 2025)於2025年6月重返倫敦,超過10,000種依纖維類型分類的永續生產材料,是目前最大的永續、負責任的材料展,展出包括人造纖維素纖維(Man-made cellulosic fibers)、經認證的有機棉與低影響動物纖維,還涵蓋再生天然物質與農業副產品等多樣材料。
13場的Seminar Series研討會,聚焦於如何以系統性思維與跨界合作,結合技術創新與政策工具來推動紡織與時尚業的永續轉型。議題涵蓋原料製程、AI 驅動的供應鏈、再生材料應用,到品牌與消費者間信任建構機制,展現整體紡織業的永續趨勢框架。
展場部分除設有永續紡織品專區,展示具認證、負責任製程與可實踐性的材料,吸引世界尋找永續材料的參訪者。整體展區分為五大主題:INNOVATION HUB(創新樞紐)、RE-SOLVE LAB(循環再啟實驗室)、HOME & INTERIORS AREA(家居與室內設計展區)、FOOTWEAR HUB(鞋履專區)以及 FFE LAUNCHPAD(未來材料啟動區)。以下為幾個展會重點趨勢:
紡織到紡織循環
關於「循環經濟」,本屆重點展示紡織品回收、廢料與副產品利用的創新成果。
作為傳統化學回收製程的替代方案,利用酵素分解特定類型的紡織廢料是一個重要趨勢。BioCulus™ 運用紡織科技公司REO-ECO 垂直整合的生產系統,透過酵素驅動的生物回收製程,將聚酯紡織廢料轉化為原生級的 rPET 切片和紗線。
由劍橋大學衍生的新創公司 Evoralis,則是以酵素回收技術處理聚酯纖維(PET)、尼龍與彈性纖維等消費後纖維。
生技公司 Spiber 以精準發酵技術,將生物基來源的材料,透過工業化製程生產蛋白質纖維。執行副總裁 Kenji Higashi 並在研討會中介紹了「生物循環材料聯盟」(BioCircular Materials Alliance),未來將致力於發展創新回收技術,將棉花、粘膠纖維與羊毛等生物廢料轉化為有價值的新材料。據悉,目前已有Stella McCartney、Kering、Dystar、Fashion for Good…等多家公司和組織加入。
Source: BioCircular Materials Allianc
此外,「溯源」亦是循環經濟的重要關鍵。Fibarcode 是一種工程識別技術,提供身份驗證、可追溯性與終端使用資料管理,同時降低回收鏈中斷風險。
儘管紡織廢料潛力巨大,但管理成本仍令人卻步。環境顧問公司 Systemiq 的Clara Luckner表示,據估計,在亞洲生產再生聚酯纖維的成本比生產原生聚酯纖維高出2.6 倍。Systemiq 最新報告《紡織品回收突破》指出,除非改善原料取得管道、增強採購需求、降低生產成本,並透過延伸生產者責任(EPR)追究資金與綠色溢價來彌補成本差距,否則紡織品回收的商業模式將難以實現。
生物基材料
100%的生物基材料、可被大自然吸收的紡織品,是永續發展的重要趨勢。
例如BioFur採用可分解的生物基原料,製作可替代PET皮草、塑化產品或其他動物性皮革與紡織品;Valupa則利用澱粉餵養微生物來製作服裝輔料,可於回收後堆肥分解。
Source: Valupa倫敦中央聖馬丁學院(UAL)旗下的Living Systems Lab則集結博士研究計畫,展現以設計主導產業創新的研究成果。自2013年成立以來,該實驗室匯聚藝術家、設計師與生物科學家,以自然生物為核心素材與啟發源頭,透過設計實驗融合科學與創意,運用活體材料(如菌絲、細菌、植物組織)開發新型紡織品、生物設計構造與循環系統,讓設計不只是產物,而是生命過程與生態互動的延伸。
廢料再利用
從各產業延伸而來的各類廢棄物也被賦予新生命。PLANET OF THE GRAPES 在法國酒莊蒐集葡萄酒產業壓榨後的葡萄皮、籽與莖稈,運至義大利製成葡萄皮革;CAFFE INC 利用咖啡廢棄物製作染劑。
在鞋履創新上,SIMPLIFYBER 以纖維直接壓模成型鞋面,取代傳統塑膠射出鞋;而 PURIFIED x ROOTFUR 使用消費者廢棄材料(如橡膠鞋底)進行精密3D列印,探索材料的新潛能。
相較於傳統製造步驟,SIMPLIFYBER減少了 60% 的製造流程。Source: SIMPLIFYBER
低污染染整技術
印染加工過程的污染問題,是產業欲突破的重點之一。英國創新公司 DyeRecycle 展示DyeRecycle Synthetics技術,從合成紡織廢料中回收染料,再利用於新材料;另有DyeRecycle Cellulosics技術,可將棉花轉化為纖維素粉末,這種粉末可直接作為布料的顏料。
材料新創公司 Amphico 推出 Amphicolour 無水染整技術,僅使用6種原液染色紗線,透過各種混色組合可以創造出超過10,000 種色彩。
生技公司 LAB Denim 開發的New Blue 為專利數位織後染色技術(PWC),無須使用靛藍、漂白劑或雷射等具破壞性的處理,就可以完成傳統牛仔布的後加工處理。
Colorifix 模仿自然界中色彩形成的 DNA 結構,運用生物工程技術,從天然生物中提取生成色素的基因,並植入安全可控的微生物如酵母或細菌中,使其轉化為微型「色彩工廠」。這些工程微生物可在類似釀造啤酒的發酵過程中,自然生成含有色素的染液。
Source: Colorif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