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氣候變遷日益嚴峻、原料資源緊張、政策法規快速推進的背景下,時尚產業正面臨根本性的變革壓力。過去廣泛使用的再生聚酯與有機棉雖能在短期內改善供應結構,但在長期戰略與大規模應用上已趨近極限。
因此,新世代材料(Next-Gen Materials)被視為解決材料永續與循環瓶頸的關鍵。然而,這些創新材料普遍面臨成本高昂、技術尚未成熟、供應鏈配合度不足等多重挑戰。
根據2025年Fashion for Good與波士頓顧問公司(BCG)共同發表的《Scaling Next-Gen Materials in Fashion》報告,無論是品牌的「個別行動」又或是跨領域的「集體合作策略」,都可以為下一代材料的普及鋪路。
【閱讀更多】時尚產業的未來:新世代材料的崛起(上)
品牌個別行動:激發需求、壓低成本、投資未來
釋放需求動能:承購協議與目標承諾
要促進新材料從實驗室走向量產,品牌首先要明確展現出「我們願意採購」的正向態度。
新材料在初期的成本高、產能有限,因此品牌若能釋放「長期採購」的承諾信號,相當於品牌向創新材料供應商承諾未來數年會保證購買一定數量的新材料,為新材料的市場擴張提供了市場確定性和資金保障,同時也能穩定市場預期、鼓勵上游技術開發,也有助於爭取投資人支持。
Zara母公司Inditex在2023年宣布與美國再生聚酯開發公司Ambercycle簽訂為期三年的採購協議,約定投入7,400萬美元購買由紡織廢料轉化的再生聚酯纖維cycora®。這項協議使Inditex將取得Ambercycle約70%產能的循環聚酯,並助其建設首座商業化回收工廠,預計2025年開始生產,並在未來三年內用於Inditex的產品上。
source: Ambercycle
H&M集團則在2024年宣布與專注於T2T回收聚酯的Syre簽訂高達6億美元的七年長期合作協議,專注擴大T2T聚酯回收的規模,希望能滿足自身長期的原料需求。這筆創紀錄的承購金額幾乎是H&M對下一世代回收聚酯的「包場式」投資,確保自家集團從使用PET瓶回收料轉向布料回收料的戰略轉型。這點也和H&M承諾在2030年實現至少50%的回收材料的永續願景相呼應。
透過提前鎖定產量,品牌能確保穩定的原料來源,也讓供應商有信心投入新一代材料的擴產。
攤平成本曲線:轉型融資與供應共創
除了需求端的支撐,品牌也著力於降低新材料的成本門檻。由於新興材料初期往往成本高於傳統材料,許多品牌內部的商品團隊在大量採用時會面臨利潤壓力。
部分企業正導入「轉型融資機制」(transition financing mechanisms),由品牌層級預先承擔新材料的溢價成本,暫時從產品利潤中「去耦合」,降低對前線商業與產品團隊的即時財務衝擊。
除此之外,品牌跨部門的協作也是壓低新材料成本的重要手段之一。一方面,制定標準化的原料與品質規格有助於降低試用門檻。統一的新材料規格讓供應鏈各環節都有清晰標準可循,避免各品牌的自定義造成生產低效和成本浪費;另一方面,品牌也可積極合核心供應商進行產品研發,在新材料的早期開發階段就介入測試,能加速成熟並確保與現有製程的契合。
adidas與供應鏈夥伴建立起穩固的關係,至2024年,已成功將旗下產品100%聚酯用量改為再生聚酯(主要來自寶特瓶),並計劃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高紡織循環聚酯的比例,預計到2030年讓10%再生聚酯用量轉由舊衣回收來源供給。
時尚創新平台Fashion for Good主導的「Full Circle Textile Project」即是與特定供應商進行聯合研發的例子。平台媒合了包括PVH、Kering、Target在內的品牌、人造纖維大廠Birla Cellulose,以及新創公司如Circ、Renewcell與Infinited Fiber,共同測試紡織廢料製造人造纖維的技術。透過品牌與供應商共創,品牌能提供寶貴的意見和早期訂單;供應端則可以及時調整工藝並提高效率,形成良性循環。
source: Fashion for Good
透過策略合作除了可以在創新與營運可行性之間取得平衡,也有助於降低製程對品質標準的潛在干擾。此外,透過策略合作還可以避免供應鏈中層疊的成本轉嫁情況。
資本投入創新:企業風投與策略投資
資本不僅是資金,更是品牌對供應鏈發展方向的表態。愈來愈多品牌從「被動採購者」轉型為「策略投資者」,不僅提供早期資金,也參與技術決策與供應端建設。
Inditex是目前在新一代材料佈局最積極的快時尚品牌之一。除了跨部門的永續創新中心(Sustainability Innovation Hub)之外,更在2024年宣布設立5,200萬美元的材料創新基金,投資紡織材料減碳相關的初創企業,包括實驗室培養棉技術的新創Galy,以及從混紡舊衣中回收聚酯與人造纖維的Circ等。
品牌集體力量:跨品牌合作推進材料規模化
除了各自為政的努力,新世代材料的大規模轉型更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僅靠單一公司的力量遠遠不夠。於是,集體合作正在成為推動材料革命的新動力。透過共同出資、合併需求和協調政策倡議,這些跨品牌聯盟試圖打破困擾新材料的困局,為產業創造有利的生態圈。
跨整合需求降低採購門檻
跨品牌整合採購需求,能有效提升生產效率、降低單位成本並改善定價條件。若能進一步協調指定共同供應商,將整合後的採購量導向特定夥伴,便可促成更大規模、流程更精簡的生產週期。
Fiber Club由 Fashion for Good和Canopy共同支持,聚焦於Circ的再生纖維商業化推進。Circ的創新回收技術能夠成功分離聚酯棉混合紡織物廢料,並回收纖維素和合成纖維,Fiber Club一共匯聚了Bestseller、Eileen Fisher、Everlane、Zalando等國際知名服飾品牌,再聯合印度大型布廠Arvind、纖維素纖維巨頭Birla Cellulose、中國紡織廠佛山長利等,共同組建了一條創新的供應鏈。
Fiber Club透過四步驟:「小量樣品測試→產線試製試販→擴大訂單→長期採購」的分階段模式,讓品牌能循序漸進地熟悉材料,降低一次性大規模導入的風險。關鍵的是,Fiber Club也透過整合品牌的需求量,彙總訂單給供應商,降低單一品牌獨自採購時會面臨的「最低起訂量」門檻。
在這個框架下,Birla Cellulose負責將Circ供應的再生纖維素漿料製成萊賽爾纖維;Arvind和佛山長利則進一步將纖維變成布料提供給品牌進行測試。
透過最大化商業使用量,該計畫成功讓生產成本下降15至20%,建立材料規格的共享基準,建立供應鏈一致性。
source: Cric
善用集體轉型融資加速商業化
當新世代材料產業進入擴展階段,財務障礙往往成為一大挑戰,而集體轉型融資機制或許能提供關鍵助力。透過由產業、基金會或金融機構支持的融資工具,在材料轉型過渡期間暫時負擔或抵消較高的成本,減輕早期的採購壓力,彌補成本差距。
例如,「新世代轉型倡議」(Next-Gen Transition Initiative, NGTI)由Fashion for Good和Canopy牽頭,聯合Laudes基金會和多家品牌與纖維生產商共同開發,借鏡Better Cotton Initiative(BCI)等專案經驗,旨在克服新材料規模化過程中的成本障礙。
NGTI提出一種創新的集中融資機制,由行業和慈善基金支持一個中央資金,並在供應鏈的特定環節中對新材料的額外成本進行補貼。以「後課徵費」制度為基礎,品牌依據其購買量支付年度性費用,作為對新材料轉型階段的補貼基金來源。這使得新一代材料得以在不增加前期財務壓力的前提下,進入主流產品線。
根據預估,這套集體融資策略可以為品牌節省最高40%的材料溢價成本,而對採購部門而言更可實現100%的成本減免,大幅降低新材料的經濟門檻。
建立政策框架,激勵擴張採用
除了品牌在成本上的共同努力外,政策推動同樣是推進新一代材料發展的關鍵力量之一。除了建立公平競爭的環境、解決高成本問題、基礎設施不足等障礙,透過公私協力的方式,讓品牌與政策制定者合作,透過實例與驗證,分享對新世代材料的市場洞察,並提供相關實務建議,形塑出有效政策架構的重要途徑。
協調採購.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除了和縱向和供應鏈夥伴合作之外,品牌間的橫向集體行動也能從多個面向有效壓低新材料的整體成本曲線。比如,標準化布料規格以及指定共同供應商以集中訂單採購量等。
像是Fashion for Good推出的「Sorting for Circularity India」(印度循環分選計畫)與Global Fashion Agenda在孟加拉發起的「Circular Fashion Partnership」(循環時尚夥伴關係)都透過整合供應鏈共用設施的工業廢料,提高對高品質回收料的取得效率,支援新世代材料的大規模生產。
source: Fashion for Good
組成投資聯盟,提供資金支持
透過成立股權投資聯盟,利害關係人(如品牌、供應商與機構投資者)可以整合資源,投入新世代材料初創企業的發展。
像是Infinited Fiber Company即完成了4,200萬美元的兩階段開發資金募集,參與投資者包括Inditex、迅銷集團(Fast Retailing)、Youngone與Goldwin,以及既有投資者adidas、H&M、Zalando。
透過分散投資風險,單一品牌或企業的財務壓力就能降低,同時也可以讓創新者獲得關鍵資金,持續擴大運營和建設基礎設施。當品牌積極參與投資聯盟時,也是在向資本市場釋出明確的信號,吸引更多開發銀行與公共基金跟進投入,進一步放大產業影響力。
站在2025年的時間節點回望與前瞻,新一代材料革命的遠景正逐步展開。一方面,品牌從自身出發,勇於承擔風險、改變傳統路徑,在需求、成本、資本三方面為新材料「開路搭橋」;另一方面,是跨品牌、跨部門的合作與政策助力也正快速縮短創新落地的距離。
是選擇被動等待原料與政策壓力來臨,還是主動建立新一代競爭優勢?這場材料革命,值得每一個時尚品牌積極正面迎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