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IPEI
25SS巴黎女裝週 買家觀點:Alainpaul

Alainpaul 2025春夏系列《Impro》以20世紀美國重要編舞家Merce Cunningham的作品為靈感,將他充滿前衛精神的現代舞姿態轉化為服裝語彙,展現自由的姿態與動作感。身為舞者出身的創意總監Alain Paul希望能將舞者的衣櫥風格引領到街頭,讓服裝不僅擁有舞蹈般的靈活性,還能成為都市穿搭的趨勢。
Alain Paul 表示,舞者的服裝通常由簡約單品構成,如緊身衣、緊身褲及熱身褲,因此他在本季設計中打破性別界限,讓系列適合各種體型,在創新與簡約之間游移,打造出既辨識度高又具實用性的日常單品。
在輪廓設計上,參考舞者修長的四肢之優雅,服裝不對稱的拉伸與折疊則模擬芭蕾動作,流露出『運動自由』的設計核心。
配色上,Alainpaul 選用簡潔的色調,搭配透明紗綢面料,打造出優雅且極具現代感的選擇,為觀眾呈現一場優美且前衛的視覺饗宴。
面料選用大量的彈性面料、皺褶布料和針織材質,隨著模特的每一個動作創造獨特的情感。芭蕾舞中經典的鬆緊帶鞋底設計被融入其中,穿著者可選擇勾住鞋底以呈現纖長流暢的輪廓,或解開鬆緊帶,營造更為輕鬆的日常風格。
值得一提的是,Cunningham 於1991年編排的芭蕾舞劇《Beach Birds》的場景圖案被重新演繹,並融入此次系列的印花和刺繡中。
25SS巴黎女裝週 買家觀點:Duran Lantink

剛榮獲LVMH Karl Lagerfeld Prize的設計師Duran Lantink,本季是第三次亮相巴黎時裝週,帶來46套服裝,結合品牌招牌的立體造型與實穿性,展現穿搭的趣味。
此系列設計靈感來自1980年代伊維薩島的早期狂歡風潮,輕紗長袍疊穿於騎行短褲上,並配有來自Carla Sozzani私藏的珠寶。
強調雕塑般的線條,同時在特定部位做出亮點設計,如胸線呈現誇張的錐形、褲裝的胯部則做出稍微膨脹的設計點綴。此外,品牌首次推出的手袋設計具有多功能性,可肩背、手提甚至作為頭飾。
大秀來到尾聲,以黑珍珠超模Naomi Campbell身穿一件帶有造型領口的斜裁禮服,造型延續品牌經典的設計風格,為本季畫下完美的句點。
25SS巴黎女裝週 買家觀點:Marie Adam-Leenaerdt

T恤即便單調,但總有人能看到它更多的閃光點。設計師Marie Adam-Leenaerdt即以這種「單調感」作為新系列的靈感來源。她將T恤作為「平凡」與「重複」的象徵,並透過解構和重塑,賦予其新的意義。
層疊的設計增添了造型的層次感,同時挑戰了傳統的服裝輪廓。此外,品牌DNA中持續強調的多功能性依舊可以在各單品上見到,像是連衣裙、包袋等,展現出創意與實用兼備的風格。
25SS巴黎女裝週 買家觀點:Niccolò Pasqualetti

Niccolo Pasqualetti 2025春夏系列以31套造型探索純粹與矛盾之美。利用水的純淨、海灘拾獲的貝殼等元素點綴各個造型;長金屬鏈上的小飾品或天然石耳飾等,為衣裝增添靈動感。服裝運用多層次工藝面料與精緻的簡約輪廓相結合,展現一種柔和的衝突之美。
幾何蕾絲紋理構成的罩衫內搭泳裝,層疊交錯出意外的視覺效果;寬鬆的風衣與無袖外套搭配褲裝,形成強烈的輪廓對比;透膚襯褲覆蓋長褲,遊走於男性與女性之間的模糊界限;連衣裙由襯衫拼接而成,強調隨性中的精緻。
探索近百個減碳商機: 《共創韌性台灣 循環經濟實踐案例》手冊發表

循環台灣基金會攜手經濟部、環境部、農業部,歷時一年多的策劃,協力推出《共創韌性台灣:循環經濟實踐案例》手冊,收錄97個實踐案例,期待藉此啟發更多企業加入循環經濟的行列,實現淨零排放目標。
日前(10月24日) ,循環台灣基金會舉辦手冊發表與交流會,吸引超過百位產官學研代表參與。循環台灣基金會黃育徵董事長於會中提到,台灣已累積許多優秀的循環經濟案例,可以作為國際的標竿,在循環經濟的領域中,不只是"Taiwan can Help"而是"Taiwan can Lead",而要擴大這些成就,關鍵是讓循環經濟的「好主意」變成「好生意」。而一向在歐洲舉辦的“循環經濟熱點”(Circular Economy Hotspot)年會,明年首度開辦亞洲場,並由台灣奪得第一屆主辦權。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許智倫副署長代表於會中提到,環境部正在規劃「循環經濟促進法」,將加入更多鼓勵型的政策,提供經濟誘因來鼓勵企業投入資源循環,農業部與經濟部也都有相關政策,跨部會共同來支持,加速循環經濟的合作,共解氣候危機(Circular Collaboration For Climate Crisis, CC4CC)。
事實上,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約 55% 來自能源的生產和使用,45% 則和工業、農業的產品製造加工過程相關。邁向淨零,除了使用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之外,必須同時從資源端來減排,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減少資源開採和使用,「循環經濟」將扮演決定性的角色。
《共創韌性台灣:循環經濟實踐案例》手冊以中英文雙語撰寫,涵蓋【農業與食物】、【紡織與衣鞋配件】、【建築與家具家電】、【運具與包裝容器】、【電子與化學】等五大主題領,收錄97個具有創新性和發展潛力的臺灣實踐案例,超過240個協力夥伴參與。
其中【紡織與衣鞋配件】章節涵蓋紡織品和運用生質材料與塑膠材料製成產品或配件,共有18個案例,主要策略包含單一材質設計、全循環衣物、以及運用製程餘料、庫存布,或採用生物基材料,減少對化石原料的依賴。
而其他產業領域中,亦不乏產業中熟悉的紡織面孔,足見循環再生是個需要跨產業齊心協力的領域,而這整個生態系亦在成形之中。
後續,循環台灣基金會將舉辦線上手冊導讀,邀請各界有興趣的人士加入。